5月31日,以“蓄势以待放眼未来”为主题的摩根大通第十九届全球中国峰会正式开幕,峰会为期两天,吸引了3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600名参会者。峰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分享了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投资机遇的最新研判。
【资料图】
预计今年GDP增速为5.9%
“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判断是偏乐观。”朱海斌介绍,摩根大通预计今年整体增速是5.9%。“也就是说官方在年初定的5%的经济增长目标,在我们的预测里面达到这个目标不是太大的问题。”
朱海斌称,“从今年前四个月的数据来讲。疫后复苏这点已经发生,这个是比较明确的事情,尤其是从今年春节以后,2-3月份的宏观数据都表明了,我们进入一个疫后重启的模式。”
朱海斌认为,表现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与疫情后重启相关的部门,反弹力度较大,例如国内的旅行、酒店、餐饮等强劲复苏。但过去几年相对受影响较小的部门,例如手机、家具等常规消费,在今年表现整体偏弱;二是与年初财政、货币政策前置相关的领域,例如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的绿色的转型主题(例如新能源、电动车)、高新科技和制造业升级领域,这些领域的指标明显更好。在工业生产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两个领域是太阳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
尽管疫情后的复苏仍不全面,但朱海斌也认为,市场需要一些耐心,根据一般政策的传导或者从宏观的经济周期来讲,指标间存在一个先后的关系,并不能同步向好。宏观的受政府逆周期经济政策影响,或者与今年疫后重启比较相关的领域,有可能率先复苏。通常来说,从这些领域传导到其他的领域,再到从公共投资最后传导到民间投资,通常需要1-3个季度。
针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朱海斌表示,一季度的数据,尤其是2-3月份,显示出经济环比的改善非常明显。接下来几个季度,经济会进入一个相对比较中性或者偏弱的疫后复苏。
摩根大通预测,就按照季节调整之后的环比增速来看,一季度接近12%的增速,二季度为3.5%,三四季度为4.9%,疫后复苏的动能在二、三月份是最强的,之后会慢慢放缓,到了下半年是4.9%。
不过,朱海斌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部分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主要央行加息,在过去一年多持续加息来遏制通胀,因此在加息和金融条件收紧双重作用下,大部分国家今年会面临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国、印度将是全球GDP增速前两位的主要新兴市场,这也是市场的共识。”
中国股票或迎来结构性重估机会
对于A股市场的走势,刘鸣镝分析称,短期来看,二季度剩余时间至三季度,股指大概会在中性和悲观区间中波动;到了年底,市场能够对经济复苏进入扩张区间看到明确的信号,股指可能会在中性到乐观的区间波动。
摩根大通预计,今年下半年投资者注意力会重新回归中国经济复苏及扩张带来的周期性机遇,拉动MSCI中国指数在2023年底显著反弹。
具体的区间在哪?摩根大通预计,沪深300指数的悲观区间为3800点,中性区间是4200点,乐观区间是4600点,对应的市盈率(PE)大约为11倍、12.5倍、13.7倍。对于MSCI中国指数,摩根大通预计分别是54、66、80,对应的PE是9倍、10倍、12倍,基本呈现区间波动的行情。
“中国股票有它的规律。观察2004年以后的6次牛市和6次熊市,牛、熊的主要驱动力是估值而非业绩,尤其是资金推动的估值变化。”刘鸣镝表示。
刘鸣镝进一步分析称,在上述6次牛市开启的时候,MSCI中国的平均PE为9.8倍,顶点是15.4倍,PE扩张了54%;在6次上涨周期中,业绩平均增加幅度为32%。在6次下跌周期中,MSCI中国指数平均PE的起点为15.6倍;在6次下跌周期中,因为估值造成每股收益的平均下跌幅度为8%,业绩导致的每股收益平均下跌幅度仅2%。“很明显,这6次牛熊转换是因为达到了一定估值边界,再加上事件性的驱动、资金流向变化催化而出。”
对于当前的市场,刘鸣镝介绍,从今年股指表现来看,PE不会跌到9倍以下,但暂时很难涨到12倍以上。而MSCI中国、沪深300的PE将在11-13.7倍和13.5-14倍的估值区间。
市场短期存在下行风险,但中期仍可交易复苏带来的周期性机遇。市场风险层面,摩根大通的全球客户反馈显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全球地缘政治因素阻碍资金流入、美国债务上限问题,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年内只是加息暂停而非转向。
刘鸣镝表示,“从12个月的维度来看,假设中国国企实现更好的ROE以及个人养老金计划全国推广,中国股票或迎来结构性重估机会。”
行业方面,刘鸣镝表示,摩根大通对券商和保险持积极态度。成长股方面,聚焦数字中国主题,细分行业包括电信、硬件(IDC、模块等)、软件、云计算和互联网巨头。而对于已大幅调整的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行业,摩根大通认为不能排除在2023年晚些时间段反弹的可能性。